每一个新生命都值得畅享吮吸的甜蜜,但有些宝宝却因“儿童吞咽喂养障碍”,不得不依靠鼻饲管成长,被称为“象鼻宝宝”,不仅家人跟着心疼,也严重影响宝宝们的生长发育。近日,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就有这样一个“象鼻宝宝”,历经关关考验,最终重获吞咽自由。
10个月的康康(化名)自出生以来就有着吞咽障碍,不能经口喂奶,还反复肺炎,严重时甚至得过重症肺炎及急性呼吸衰竭。吞咽,这看似平凡的本能,对康康而言,却像一道被浓雾封锁的峡谷。为此,康康的父母几经辗转,跑遍沈阳及北京多所大医院进行治疗。虽然经过系统的治疗后康康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无奈还是需要借助一根从鼻孔里延伸出的透明管道来进食——那是康康与世界唯一的营养纽带。
机缘巧合下,康康的爸爸在同事的推荐下来到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笑丰与技师长李永为宝宝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结合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吞咽治疗团队的会诊意见,最终确认患儿存在重度吞咽障碍,极易误吸,需立即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为此,指导团队精心设计了康康的专属康复计划,一步步引导孩子重新链接起进食的本能。
展开剩余77%康复之路并非坦途。在治疗室里,主管治疗师娄萍萍戴着手套,轻柔而专业地为康康进行着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每一次口腔按摩、每一次感觉刺激、每一次小心翼翼的喂食尝试,都承载着让他摆脱管道的希望。起初是连喝一口中稠清水都会剧烈呛咳的艰难,但在一日又一日的坚持中,奇迹在慢慢发生:从最初只能艰难咽下5毫升奶液,到慢慢每顿能顺畅喝下150毫升,辅食摄入量从30毫升飞跃到100毫升,曾经频繁吸痰的困扰,也变成了偶尔才需处理的状况。最令人动容的是康康态度的转变:曾经稍有颗粒就本能吐出的他,如今竟会捧着多汁的大桃子主动大口啃咬起来。历经短短一个月,这根缠绕了他十个月的鼻饲管,终于被彻底拔除。
目睹孩子重获“吃”的幸福,康康妈妈激动难抑,特意将一面饱含深情的锦旗送到娄萍萍手中,那鲜艳的锦旗,无声诉说着一个家庭最深沉的感激。康复之路仍在延伸,虽然偶尔仍有食物在喉头小小地“搁浅”,然而那重新学会吞咽的微光,已悄然穿透了曾经弥漫的焦虑,照亮了这个小小的家庭。
什么是儿童吞咽喂养障碍?
儿童吞咽喂养障碍是指儿童在进食过程中,因吞咽功能异常或进食行为障碍,导致无法安全、有效地摄取足够营养和水分,进而影响健康、生长发育或社会功能的一类复杂问题。它涉及生理性吞咽功能障碍和行为性喂养障碍的交叉,目前研究数据表明,婴幼儿及儿童吞咽喂养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有25%的婴幼儿及30%以上的儿童存在吞咽喂养障碍的问题。
儿童吞咽喂养障碍的表现有哪些?弘益配资
儿童吞咽喂养障碍的表现需结合生理功能障碍和行为反应综合分析:
1. 不会咀嚼或咀嚼无力(如长时间含饭不咽),偏好流质/软食,拒绝固体。
2. 食物从嘴角漏出、舌前推食物,流口水过多(超出年龄预期)。
3. 对食物质地/温度极度敏感(呕吐反射过度敏感),拒绝口腔触碰(如抗拒刷牙)。
4. 误吸风险(最危险!)
5. 反复吞咽动作、吞咽后食物残留感,鼻反流。
6. 喉部上抬不足。
7. 吞咽后呕吐/反流:频繁吐食、烧心感,因疼痛拒绝进食(如食管炎)。
8.行为-情绪表现。
进食回避:看到食物哭闹、逃离餐椅、紧咬牙关。
极端挑食:只接受<20种食物,拒绝新食物。
进食仪式化:必须用特定餐具、看动画片才肯吃。
进餐时间过长:>30分钟~1小时/餐。
家庭冲突:家长强迫喂食、威胁惩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中心医院康复科开展儿童吞咽喂养障碍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治疗,如若孩子有下列情形,请家长多留意,寻求专业的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进行系统的评估及治疗:
1.孩子经常很困惑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
2.孩子说话时明显发音不标准(如:兔子说成裤子、哥哥说成的的、飞机说成灰机等)。
3. 孩子透露出他知道自己说话不流利,说话时常卡住讲不出话来(孩子意识到自己说话不流畅)。
4. 孩子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5. 孩子不常问问题。
6. 孩子不会辨别颜色,无法说出任何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黄色…等)。
7. 孩子无法说出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或家长刚刚不在时发生了什么事弘益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恒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